全身成像只需一次掃描 精準醫學設備“扁鵲一號”原理樣機年底完成
北大“扁鵲一號”全人體PET-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有望在2019年底完成原理樣機,2022年基本實現各項功能的完善。這是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從深圳國際BT(生物技術)大會精準醫學影像技術與應用國際論壇上獲得的消息。前列腺穿刺活檢項目獲獎 泌尿外科創新大賽解決臨床需求
隨著最后一場選拔賽——北部賽區在天津落下帷幕,第二屆中國UA-吉尼斯創新大獎賽全國分賽區比賽全部結束。本次比賽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CUA)主任委員孫穎浩教授發起并親自指導實施,旨在鼓勵廣大臨床醫護人員及相關工程技術專家10年實現無公害種植 中藥質量控制要延伸到田間地頭
在近日舉行的第七屆中藥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會上,18家企業承諾16個藥材品種達到“三無一全”標準并向社會發布。中藥材從野生到家種是大勢所向,其生產標準、田間管理技術與普通農作物栽培差別很大。別不信 流感疫苗對心血管確有保護作用
日前,有媒體報道,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世界心臟病學大會上,發布了一項針對60余萬人次、歷時9年的最新研究,該研究發現,流感疫苗有助于抑制高血壓患者的心臟病發作和卒中。我國建成首個志愿軍烈士DNA數據庫
今年烈士紀念日前夕,退役軍人事務部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認親儀式。這是我國首次通過DNA技術手段確定無名志愿軍烈士遺骸身份。記者13日獲悉,承擔此項任務的是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王升啟團隊。新方法預測細菌耐藥性基因準確率高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預測細菌耐藥性基因的新方法,通過機器學習和博弈論模型,他們能以93%—99%的準確率,預測3種不同類型革蘭氏陰性菌中耐藥基因的存在。我國科研人員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治療途徑
攻克致死率極高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取得重大進展,我國科研人員發現治療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有效途徑。烏魯木齊多模式推進“醫養結合”呵護“夕陽紅”
為應對老齡化問題、解決養老難題,首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城市烏魯木齊近年來根據地方實際,試水“嵌入式養老服務”“長期護理保險”等多種模式,通過推進“醫養結合”,為老人提供持續性、針對性醫療和養老服務,滿足社會多層次養老需求,讓老人樂享幸福晚年。北京銀川兩地遠程會診 5G技術將重構醫患連接方式
“5G時代將徹底重構醫患連接方式,并引發醫療生產力的變革,而這種全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又將為遠程醫療和智能醫療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日前,在5G技術加持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牽頭的中日友好醫院肺血管病團隊攜手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北京原創新藥“羅沙司他”上市
近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機制”,使全球首個利用這一機制研制的藥物羅沙司他再次引起關注。國家衛健委:開展老年人友善醫療機構創建活動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11日表示,國家衛健委將開展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創建活動等多項工作,推動建立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和安寧療護六個環節的覆蓋城鄉、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上海明年上半年所有區 全面推廣“互聯網+護理服務”
上海市政府10日召開“夯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快實施互聯網+護理”工作現場推進會。記者獲悉,“互聯網+護理服務”明年上半年將在上海全面推廣,通過完善政策創新舉措,形成醫院、社區、家庭護理聯動機制。圍剿水體殘留抗生素 低溫等離子體技術“放大招”
抗生素是世界上用量最大、使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我國每年有成千上萬噸的抗生素類藥物被用于畜禽養殖業和人類醫療中。首臺國產碳離子治療系統獲準上市 可對腫瘤“定向爆破”
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記者獲悉我國首臺自主知識產權碳離子治療系統獲準上市。該產品由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及其控股公司蘭州科近泰基新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研制,安裝于甘肅省武威腫瘤醫院。這是國內首臺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注冊的國產碳離子治療系統。中美合作開發抗天然病毒的超級安全細胞
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集團近日宣布,將向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哈佛醫學院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George Church教授提供研究支持,用于開發抗天然病毒的超級安全細胞項目。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編輯推薦
關注我們
關注微博微信,了解精彩內容






